青春,经得起磨炼,也担得了重任

——记生态大队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项目的年轻人

发布日期:2024-10-15 11:44     点击量:

近日,从遂川县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上传来消息,该项目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野外工作已全部结束。

整整2个月的时间里,11000多个待调查斜坡单元,经近百名年轻地质队员夜以继日地鏖战,最终在遂川县双桥乡画上圆满的句号。

在前期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的基础上,8月5日,生态大队第一批共计16名地质队员被派驻遂川县左安镇,正式启动野外调查作业。遂川县境南北长约80公里,东西宽约90公里,总面积为3144.17平方公里。县辖的13个镇、10个乡均被列入本次调查范围内。

因工期紧、任务重,后续生态大队又多次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前去支援。他们当中大多是90后甚至00后地质队员,平均年龄不足35岁——正是这群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日复一日地穿梭于各村镇的房前屋后、坡底岭头,以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把责任落实到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中。

开展野外精细化调查

磨练

8月的遂川天气以多云、阵雨和雷阵雨为主,前期多阵雨或雷阵雨,中后期高温发展,最高气温达38~39℃,局部40℃。

夏季的高温阻挡不了奔赴野外的步伐。地质队员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带好包子、面包等干粮半小时内便出发了。2人一组,配备车辆。但有些地方山路崎岖、险陡,不得不徒步前往,一个来回就得花费3至4个小时。

“像泉江、珠田等一些乡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呈现出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地质队员刘迦文回忆时表示,一旦出门,往往是中午赶不回驻地的,他们就以干粮应付一餐。“馒头就水,又当一餐。”身旁的人总是打趣他。

刘迦文提及,一些偏远的地方信号阻隔,带去的电子设备根本用不上,以致很难找到原先的定位点。于是,大家提前将调查系统内的信息截图,慢慢摸索到目的地后核对、勘察、记录,回来的路上再将有关数据录入。

现场核查数据

队员反映,少数村民对调查工作不太理解,对陌生人高度戒备。即便你持有工作证件,耐心地同他(或她)解释,也不让你靠近房屋,更别想借道察看屋后的现场了。遇上此类情形,只好求助村委会工作人员,请他们上前去给住户做思想工作,或者代为搜集有关数据信息。

正是在烈日下,在风雨中,一群年轻人把履职的足迹踏遍广袤乡村,从高坪镇到新江乡,从碧洲镇到营盘圩乡,直至在双桥乡任务圆满收官。鞋子跑坏了,路上踩过钉子,汗水湿透衣裳,遭遇野狗袭击……对于队员们来说,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求进

遂川县地处罗霄山脉南段东麓,山区平坦的土地资源稀缺,切坡建房是常见现象。但这容易导致山体或斜坡的结构稳定性受到影响,增加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33850”排查法是评判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的基本准则。队员们每到一处,无论眼前是新建的还是老旧住宅,对后墙与坡脚距离小于3米、屋后坡高大于8米、坡度大于50度的临坡切坡建房户的风险隐患,均进行全面排查‌。为了靠近现场,有时候你必须跳下石墙,钻过矮棚,踏着青苔和着积水的泥巴路,摸爬到高陡而狭窄的坡脚下察看。

项目技术负责人李林今年26岁,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参与石城县琴江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10000)项目建设。他时时提醒大家,不到现场调查,就甭想拿到真实、准确的数据。从坐标位置、切坡基本特征、地层岩性,到危险性分析、防治措施、风险定性评判,必须了然于胸,丝毫马虎不得。“这是一项基础性调查,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品质成果乃至当地居民的安危。”李林再三强调。

“这间砖房在数据库里没有建点。”

“那就要新建点,现场量好面积。”

在双桥乡湾洲村湾洲组,李林和队友发现一处未建点的建筑物,正处于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内。对他们来讲,只要发现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处在调查位置都要建好点,以保证后期数据录入和档案归整的全面准确。

“还有一点要注意,有时计划点信息也许是错误的。比如,房屋究竟是砖混结构还是砖木结构?都要一一核实好。”现场,李林总是这样提醒大家。

成长

项目负责人朱泰鑫正值而立之年,一接手该项目便忙于整装队伍、组建项目部,紧接着处理统筹规划、资源调配、对外协调以及检查监督等事务。在他看来,作为我省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建设4个试点项目之一,项目建设过程中摸索与试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并有助于项目团队不断学习和适应,从而找到最优的建设方案。

内业数据处理

牵牛要牵鼻子。在摸索与试错中,朱泰鑫及其队员抓住关键要素,保持持续学习和创新的态度,不断吸收项目建设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主动向前辈请教,向同行咨询,向网络求解。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总结,努力提高项目的竞争力和成功率。据他介绍,刚开始,部分队员经验不足,对相关操作系统不熟悉,野外调查工作效率低。通过集中培训,加上“老带新”“传帮带”效应日益显现,大家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没多久,每个班组每天就能排查好6、7个斜坡单元,有的甚至一天能完成10个斜坡单元风险排查工作量。

沟通与协作则是关键。项目团队内部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队员之间密切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推动项目进展。为用好“他山之石”蓄积“攻玉之力”,项目部积极与赣县区、于都县、贵溪市等其他3个试点项目进行交流,互通情况、把握进度、共商方案。不仅如此,与当地居民的沟通方式也值得点赞,一些赣南籍队员懂得用相近的方言与当地老乡交谈,较好地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从而赢得了工作上的理解与支持。

弘扬地质精神,争做技术标兵,这正是该项目团队的奋斗目标。年轻人不仅把它挂在墙上,更是铭记于心,通过把手中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以品质彰显服务水准,用专业铸就信赖基石。在朱泰鑫他们看来,大家都希望在试点项目上锤炼本领、增长才干,并将致力于使该项目成为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建设全面铺开的标杆。

(生态大队  徐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