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故事(五)

发布日期:2024-10-22 11:02     点击量:

编者按:如今,人们习惯于用照片的方式来记录生产生活。照片凝固了流动的时空,眼前的世界被永远定格在方寸之间。一张照片,一段经历。一张照片,一份回忆。一张照片,记录着一份沉甸甸的情感。

每一张照片都有自己的故事。局网开设《照片里的故事》专题,让我们一起分享2022年以来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立足主责主业的照片故事。

 

行走在山间

第四大队 李蔚

 

这些照片拍摄于2024年9月,是第四大队水勘院地质工作者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在山区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双控工作的真实写照。

项目部成员共16人,都是20、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还有新入队的00后,而我这个80后算是其中年龄较大的了。

准备出发

每天清晨6点,我们两人一组,带上干粮,迎着朝霞出发,踏着乡间小路,奔波在全县8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数千个地灾隐患点上。

野外跑点

跑点的工作比较辛苦。我和罗芊芊紧密配合,一人在平板电脑上记录隐患点的位置、规模、特征等各种信息,另一人现场素描剖面图、拍照,保证原始数据真实准确。山路不好走,有时候得手脚并用,虽说都是女队员,我们却没有落后,还能第一个到达斜坡单元。

烈日当头,不一会真正体会到汗流浃背的感觉,防晒服下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路上碰到队员李荣辉,他黑色的T恤上都是一条条白色的印记,远远看就像斑马条纹,大家笑着说:“这就是来自野外的时尚!”

简易午餐

中午时分,我们找个阴凉点的地方吃自带的面包、八宝粥等干粮,再小憩一会,又开始了下午的跑点。每位队员每天至少走2万步,13公里左右,大家鞋底都快磨平了,出的汗比喝进去的水都多,这样一天下来,每组能跑一二十个点。

涉水调查

有一次,队员邓罗荣和实习生冯文涛去一个村庄跑点,由于头天晚上刚下大雨,山洪冲毁了去那里的必经道路,他俩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摸索着涉水过去,有惊无险地完成了调查任务。

有些老乡房屋建在群山环绕之处,地处偏远,山体高陡。我们在跑点时,会积极向群众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告诉他们怎么规避地质灾害危险,村民们很开心地说:“感谢党和政府,谢谢地质队员,切切实实为我们老百姓的安全着想!”

一天傍晚,我正埋头记录数据,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颤颤巍巍地走过来,我没有听懂爷爷说的乡音,当他拿出一瓶王老吉凉茶塞到我手上时,我流泪了。我不好拒绝老人家的心意,就先拿着,离开前,我又将凉茶悄悄放到他家桌上。

晚上整理分析数据

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利用晚上的时间整理分析数据,做到当日事当日毕,调查资料不隔夜,不做“回忆录”。

地质灾害双控是试点工作,没有前例可循,既要记录在册的地灾隐患点,又要记录潜在地灾风险区,涉及综合遥感识别、地面调查、监测预警、预警响应、避险搬迁、综合治理等方方面面。我们并肩作战,共探新知,在摸索中不断优化和调整工作方法,不定期开展阶段性工作总结座谈会,及时梳理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各组每天开展自检、互检,确保成果数据质量有保证,每日一统计,每周一总结,并将各组进展情况进行晾晒,营造“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提高大家的干劲。

9月的山区,生机勃勃,风光秀美。我们在山间穿行,不为美景停留,仔细记录着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为群众的生活增添一份安全保障。


 

为地球做“CT”的人

第五大队 刘伦宇

 

这是一组我们从事南阳经信阳至合肥铁路补测物探项目时的照片,是我们一天中开展物探工作的几个片段。

2024年8月7日,南阳经信阳至合肥铁路补测物探项目进场施工,按照合同约定我们一个月内要完成野外工作。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车辆的引擎声打破了远山的宁静,物探队员整装出发,去揭开远处山峦在晨光中若隐若现的面纱。

晨曦出发

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了几个小时后,最终无法再前进。队员们纷纷下车,背上沉重的仪器设备,开始徒步穿越密林。

简春勇是我们团队中最年长的,我们习惯叫他“老简”。山上树木高耸入云,枝叶交错,形成了一道道天然的屏障。老简走在最前面,用砍刀劈开茂密的荆棘,为后面的队员开辟出可行的道路。同行的两名新队友牛兆鑫和袁志伟,紧跟其后,小心翼翼地避开横生的树枝和滑落的石块。

翻山越岭

“小心,这里有个陡坡!”老简提醒道。林中的湿气很重,不一会儿,大家的衣服就被露水打湿。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设计的测线。

“小牛、小袁,来,我先给你演示一遍怎么操作这台仪器。”老简熟练地打开仪器,调试参数,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这台仪器就像是给地球做CT的扫描仪,能够获取到地下微弱的电磁波信号,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出地下岩层的结构、不良地质体产生的异常等信息。”

演示完毕,两位新人跃跃欲试。在老简的指导下,他们小心翼翼地操作起仪器,眼睛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变化,生怕遗漏任何细节。

“不错,第一次操作能达到这样,已经很好了,但要注意保持仪器的稳定,数据才会更准确,才更有可能接近我们的勘探目标。”老简鼓励道。

数据采集

时间在紧张的工作中悄然流逝,转眼已近晌午。大家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和水,在树荫下简单地对付几口。中午的阳光愈发强烈,大家轮流休息,手中的工作一刻也没有停下。

“老简,这边的数据好像有点异常。”小袁突然喊道。老简闻声赶过去,结合周围环境和地质结构,判断需要再加密几个测点,重新采集数据。

傍晚时分,天边吐露出晚霞,一天忙碌的野外工作接近尾声。回程的途中,老简说,“干物探这行,仅仅靠吃苦是不行的,还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我跟在老简身后,听着他聊起他在野外的趣事。

昏黄的夜幕下,老简的笑容,仿佛有种魔力,让我更加坚定了对物探事业的追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